Saturday, January 21, 2012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永远有多远?
【本文摘要】 很多年前,罗大佑唱着"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中国金融大典情感感悟:永远有多远 中国金融市长年会 那一晚,她整理尘封的抽屉,翻出了一叠他写给她的情书。 中国金融内参 坐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里,她一页页地读了开去。已渐发黄的纸页上,是他略带娟秀的字体,他写道:"宝宝,我会一辈子永远爱你。" 她把这句话反反复复地读了N遍,然后把目光定格于那两个字上面。"永远",这是一个让女人为之向往的词汇,不是因为她们相信,而是因为她们渴望。但是,永远有多远呢? 很多年前,罗大佑唱着"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在我们的生命里,有无数次遭遇爱情的可能性,每一次开始,我们 都以为是永远,都以为这是小船最后一次驶进港湾,却总是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忘记了曾经许下的海誓山盟,用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把这段"永远" 了结了,再开始下一段"永远"。就如她知道已经离去的他,还是会同样地再对着另外一个女人,说着永远。也许,他不会再称呼那一个她为"宝宝",也许他会称 呼她为"囡囡",但这一切有什么分别呢?当"永远"已经成为一种为了配合一段感情开始而渲染的华采,说的人和听的人也许都不该那么的认真追究了吧。 有人说过,爱,只有一个理由,不爱,有无数个理由。我说,爱,使我们幸福,不爱,更使我们坚强。就像当晚的她,在经历了这一场心痛之后,还是会选择笑着 去看"永远",还是会相信永远会很远。这一辈子,我们会在很多特殊的场合说出很多特殊的话,不管最后如何,说的时候是真的,这就足够了。每一个初涉爱河的 男男女女,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曾经期望过永远,许诺过永远,最后却亲手撕毁了永远。回首去看,也许会有许多的疑问,会有许多的不甘,但是,告诉 自己一个道理吧,那就是,"永远"永远都不会是别人给予你的,而存在于你心中。换而言之,永远只是一种爱的期限,如果,你的心中不曾失去过爱,就会有永 远。曾经看过一则禅语,佛对一个痛哭的人说:你痛苦,是因为你心里还有爱,所以你并没有失去爱,只是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 我也相信,爱,永远,这些美好的词语,一直深种于我们的心里,没有失去爱,就依旧拥有着永远。而且,这一种拥有,会有我们的一生那么长,那么远。 | |
(责任编辑:陆燕莉) | |
|
--
ldyclub(-@-)gmail.com
罗大佑的音乐历程 青春不能告别
大嘴999666 |
2007年12月16日17:51 来源:人民网-文化论坛
青春不能告别(王笑领)1
挽留将逝的历史,力必微 弱,追忆消失的影像,心必刺痛。一个浪漫、理想、单纯时代的结束,其告别仪式的漫长似乎要延长到下一个时代的结束。执意的挽留令盛宴将散的哀婉愁绪愈发地 弥漫开来。仿佛人人都充满了深情。罗大佑,是这伤感情景的告别歌者。而我们,是去相互问好,还是去集体地告别?
2
罗大佑的 音乐历程,一直让人对之充满了惊异性。通常人们按时间的顺序将之分为"浪漫时期"、"黑色时期"、"黄色时期"和"彩色时期"四个部分。四个时期不同的音 乐表现和指向,使他被作为一个"特质",异类地从台湾歌者中被剥离出来。他的浪漫---反叛---深情---妥协的音乐道路,深刻地揭示了海峡两岸不同社 会制度下不同意识形态对相同文化传统迥异的折射。
3
"浪漫时期"的罗大佑有着纯真的抒情。不同于大陆浪漫时期的歌者常常带 有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的情绪,他的浪漫是干净、彻底和纯粹的,不夹杂欲望的成分,这在两岸是较大的差异。于他,这是真正的青春年少,真正的雪花飘白、美丽乡 愁。这一时期,罗大佑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闪亮的日子》、《乡愁四韵》、《童年》、《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等等,都成了永远的经典。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这首《光阴的故事》文字简单质朴,旋律流畅,完美地表现了关于青春,关于时间, 关于人生的流逝和改变过程,在70年代的台湾流行乐坛,促成了一个浪漫时代的形成,并对后来大陆80年代的10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当人们还沉浸在"闪亮的日子"般,青葱少年梦想里时候,不经意间,青春的脚步匆匆走近,又已急急地离开了。罗大佑后青春期的身体和思想却突然发生了 激烈的转变。从懵懂少年到朝气勃发的青年,一袭黑衣,一架墨镜,罗大佑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相比于他的同行来说,他的反叛似乎来的晚了一点,并且在次 序上也有所颠倒,但他对台湾社会现象的不平和愤怒,对台湾病态心理结构深层次的鞭鞑和嘲讽,对台湾这艘汪洋里的孤舟的怜悯和同情,对未来的迷惘和渴望等等 多主题的切入,都是如此地深刻,达到了流行音乐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动容。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鹿港小镇》、《之乎者也》、《诞生》、《亚细亚的 孤儿》、《现象七十二变》、《未来主人翁》、《盲聋》等等,传达了罗大佑此时复杂、难以言说的心境。"再度我唱起这首歌,我的歌中可有风雨声,归不到的家 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亚细亚的孤 儿》);"如果只要生存非常容易,只要你对人保持距离,但是生活不能象在演戏,你戴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唱出的时代转变中人 们不愿用心倾听,不愿用心接近这个世界的种种撕裂人心肺的现象,在盲聋的世界里,显得一片朦胧和感伤。
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一趟音 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踪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在成长 了……这中间没有妥协……我们的音乐成长得很慢……是不是大家都得想一想,处处防范,胸襟狭窄的执行者,就象坐在角落一边摔玩具发脾气一边啼哭的小孩子, 谁也无能为力。"
是的,真正受过伤的人,才知道伤疤对伤口的意义,真正去爱,去关怀的人,也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宿命,并知道该如 何去结束这一次的生命。这也正是反叛和摇滚乐共生的宿命。因此说,摇滚乐也只有在反叛中才获得了意义。这一时期的罗大佑对摇滚乐的迷恋深深地体现在他对自 己宿命的理解和建构。他试图通过爱,通过关怀,通往人性,通达他的理想之城。但宿命的难以摆脱,命运的难以自己安排,在妥协与否的选择中,他显得无能为 力。1984年12月31日晚,在台北中华体育馆举行完"最后一个与你相互取暖的夜晚"演唱会后,罗大佑告别了台湾流行乐坛。踏上了通往异乡的路。
5
离开了生养自己的"鹿港小镇",离开了处于尴尬境地的"亚细亚孤儿",离开了"中国"这样一个深厚至极几乎是文化代称的怀抱,罗大佑才真正体会到乡愁的滋味,体味到回家的 "长路有多远"。
如同所有的"出走"者,一旦离开,就再也无法回来。罗大佑同样遭逢了这样一条单行的车道。其实,早在其"浪漫时期"的《鹿港小镇》里,他已经埋下了 伏笔。"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只是这里"家"有了更为宽广的意义。它还指代了对身份、民族和"根"的确认。"祖国"的概念对于 众多台湾人来说,如此地遥远,如此地遥不可及。
这是1989年,离开台湾已经5年的罗大佑先到美国,后于1987年定居香港,久居香 港的他,故乡的情景只是在梦里才看得见。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生他的地方,想起了他小时侯的故乡,开始有了对台湾、对大陆的认真审视。他大大收敛了批判、针 砭时弊的锋芒,而以一种深情的凝视来望着台湾和大陆。
巧合的是,1989年台湾放开了对大陆探亲的限制。从大陆到台湾去的40年没有 回过故土的人终于可以回到大陆了。但大陆,此时的"家"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摸样呢?人们心境的急切渴望和忐忑不安几乎是一致的。故乡遥遥啊��。"月娘弯 弯,月娘弯弯,顾到无眠的人"(台语,意为月亮弯弯,月亮弯弯,照在无眠人的身上),也照到两个不同的"家"。这时,罗大佑创作了《衣锦还乡》,创作了 《船歌》,创作了台语的《故乡》,创作了台语的专辑《原乡》和《首都》,他把移民海外的华人对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的遥望,与台湾人对大陆的遥望,进行了 比照,运用不同的唱片形式,不同的语言,编织出一幅五彩缤纷的音乐之画,把所有纷繁复杂的心绪全部装了进去。
罗大佑曾说:"文字、语言、音乐性、生理反应等四个东西,是我感觉创作音乐的四个层次。文字是它的意义性,语言是它的表达性,音乐是它的美学抽象性,生理反应是它的人体化学性。"
罗大佑"黄色时期"的音乐作品,注重了对后两种层次的靠近。包括这一时期创作的大家非常熟悉的深情的情歌,如《爱人同志》、《穿过你的黑发我的 手》、《恋曲1990》等,都直接地切入了城市男女的"人体反应"。而两张台语专辑《原乡》和《首都》,生理的"化学反应"更是激烈。对母语的回味和接近 过程,也使他更深地逼近了"家"的内核。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流行乐坛台语歌一直有着比较稳固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香港和广东地区的粤语歌 以单纯的情歌居多,台语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广袤开阔得多,也更多地带有了文化的特征。
不但如此,这两张台语专辑,因一次事件的原因, 罗大佑开始表达他对母体大陆的感知。这也是他音乐里程里的一次致命伤。他试图以政治小调来讽喻和把握这个时时都在进行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显得对政治的功能 估计过高而力不从心。他的政治波谱是如此地单薄,不堪一击,更不用说用来表现历史。在试图把历史融入音乐的过程中,他因意识形态的极大差异和缺乏亲身体 验,以及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的单调、传统、没有新意,以失败结束。
罗大佑选择了一个异常沉重的,他难以负荷的包袱。尽管这个包袱里曾经藏有理想,藏有关怀,但他在背负这个包袱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通往他理想建构的道路。虽然,他曾经说过永不妥协,但,1994年,他还是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妥协。
6
1994年,罗大佑发表的《恋曲2000》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虽然这张专辑中仍然有《五十块钱》这样隐隐挑逗的政治概念,但《上海之夜》、《台北红 玫瑰》已是"洋场十里,华灯凄迷"的"海上花"了。他说:"阔别的脸色不外乎,嘿,一样的黄;复出的脸色不外乎,嘿,一样的黄","我不能让自己与前年挣 扎","就这么样吧"。
只是最后他又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7
是啊,你愿意跟我走吗?1998年,崔健在《无能的力量》专辑里,也重复了1986年他在《一无所有》里的一句话:我再次问你你是否愿意跟我走?两岸两人传达的意愿是如此地相象,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8
又是6年。这中间,大陆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转型。人们观念的转变也是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除了偶尔从媒体上看到罗大佑和王洛宾之间 版权纠纷的消息外,罗大佑消失了。听说他早已换掉了黑衣,脱下了墨镜。 他的音乐道路因前期的过度膨胀一下子停滞了。6年,是一节 长长的空白磁带。
9
2000年9月,上海,罗大佑终于有了他在 大陆的首次演唱会。传说中现场的狂热和前期媒体炒作的火爆,与其说这是"一代人的一种相互问好,一种集体告别",不如说是话语霸权者在失去青春,失去信 仰,失去爱情后的一种集体反动。他们将他们可耻的烦恼,借助罗大佑,借助艺术,借助青春,借助对理想主义怀念的幌子传播开来。以此印证他们的青春仿佛是多 么的纯洁美好。而事实上,他们的青春与罗大佑的音乐,与罗大佑的音乐道路没有任何的关联。
好在崔健早已说过自己的真正身份是音乐家,而不是其他。我想,现在,罗大佑也会这样说。
我只是一只青春小鸟,我在自己的青春期里把每一次叫声都变成了认真的歌唱。
10
罗大佑是值得我们感谢的。在他的"浪漫时期"以及后来他对母语音乐的探索过程中,他让我们记得曾经共同拥有而不自知的青春和共有的一种血缘。
青春的舞曲是永恒的。正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的对古老的信仰的根深蒂固而不自知的一种血缘的信念,会持续地向前走下去。
对青春,没有告别,对罗大佑,也没有告别。
郑州 2000年9月16日
原文地址: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4267167
--
ldyclub(-@-)gmail.com
Fwd: [G2G] Re: 在 无所不谈 上讨论
在音乐以外:我对政治冷漠,所以不可思议之余,决定不动声色,看何时何人能够发出异声。沉默并不等于装聋作哑,心里的 声音总是与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同在。这首歌的背景请大家自己去找,"一群台湾音乐人为此而作。如果你老到已经记忆模糊了,或还年轻到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事件,我恳切地希望您,好好地去搜寻一下,这是一个有关民族命运的 故事。"先生有句话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不论此时此际境地如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首歌以及歌声背后的人心、人性,当是心里轻轻燃烧着的,从不曾熄灭 的热火。
历史的伤口
蒙上眼睛就以为看不见,
捂上耳朵就以为听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创痛在胸口,
还要忍多久,还要沉默多久。
如果热泪可以洗净尘埃,
如果热血可以换来自由,
让明天能记得今天的怒吼,
让世界都看到,历史的伤口。
作词:林秋尊、梁弘志、陈乐融、童安格、郑华娟、刘虞瑞
作曲:小虫、沈光远、李宗盛、李寿全、梁弘志、陈美威、陈复明、童安格、张洪量、黄韵玲
编曲:陈志远
制作人:李宗盛、李寿全、陈复明、童安格
演唱:小虎队、王新莲、伍思凯、文章、沈光远、李宗盛、知己二重唱、邰正宵、金素梅、城市少女、姜育恒、星星月亮太阳、马毓芬、马兆骏、陈美威、陈复明、童安格、张雨生、张信哲、张洪量、张淘淘、曾庆瑜、张镐哲、黄韵玲、叶欢、郑怡、蔡幸娟、忧欢派对、罗�武
和声:沈光远、李宗盛、马兆骏、陈美威、陈复明
活动发起人:赵少康
联合制作:飞碟、滚石、宝丽金、可登
演唱者名单有遗漏,因为里面肯定有齐豫。
maya9999 评论:中国人一向得了历史健忘症和现实麻痹症,我也不例外。但当我倾听这发自内心的呐喊,当我耳闻许多血腥的 传闻,我想我决不能够忍耐与沉默,我必需籍以音乐来传递我的声音,尽管我知道人微言轻。
但我明白这样的道理:
起初他们向共产主义者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随后他们向犹太人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随后他们向工会成员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随后他们向天主教徒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随后他们向我而来,那时已没人为我说话!
我在内心里反复追问自己:还要再忍多久,还要再沉默多久?
但是历史的债务是要清算的,否则历史还会重演。那《历史的伤口》总是让我振奋:
还要再忍多久,还要再沉默多久?
无论怎么谈,我们目标是明天会更好老大,给你机会附上歌词
2007/12/16, Jan@da <janada.gg@gmail.com>:可以不让做,但不能不让谈。可以不让谈,但不能不让想。自由活在每个人的心底。
On Dec 15, 2007 2:28 PM, 大医精诚 <dy0306@gmail.com> wrote:
自由!"自由引导人民",有了自由的人们自然会创新无限,而没有自由的人民只能先争取自由。我们这里有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平等的自由。中国不是没有自由,而是没有平等的自由,有些人到了国外觉得不如在中国自由,那是因为他们在中国有为所欲为的自由,他们不希望与人共享一样的自由,而是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其他人的不自由之上。这是我们所鄙视的!本期主要探讨中国人追求自由的历史和两次跟本月相关的运动!
如果你有的是自由,那么你可以离开本坛;如果你是没有自由的Googler ,请加入本坛;如果你愿意跟人共享自由、共享思想、共享快乐,那么请您参与无所不坛吧! hehe 呵呵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在一个有着浓厚的封建残留的国家能大谈自由吗???
--
从头再来!灌水民工
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更多精彩, 请 google.com/group/Googroup
--
--
从头再来!灌水民工
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更多精彩, 请 google.com/group/Googroup
--
xmliao#gmail.com
Tuesday, March 13, 2007
罗大佑专辑封套创意解读
一个长发青年背靠鲜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漠然地注视着他眼前正在上演
《未来的主人翁》要么是出于巧合,要么是出于《之乎者也
与前两张专辑相比,《家》这张专辑的封套设计要明亮的多
《爱人同志》的封套赫然是一张"满屏显示"的面孔
这四张专辑时间跨度为6年,在这6年中,罗大佑的音乐震撼了华人乐
1989年以后,罗大佑的形象开始摘掉墨镜,戴上了透明的玻璃镜片
1994年,《恋曲2000》幸运地得以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同期发行
以下专辑虽然也是以罗大佑为主创力量推出的专辑,但我认为比起上述
《青春舞曲》是1985年演唱会的现场录音,里面的曲目全部是
Thursday, October 14, 2004
罗大佑最新专辑《美丽岛》独立发行,敬请推荐
罗大佑十年来首张个人专辑,在台湾唱片风雨飘摇,社会价值混乱之际决定采行独立发行方式,自行出版。作品中依然保有他一贯对人的终极关切与炙热感情。音乐型式跳脱过往,大胆融合多元类型。情歌见心,批判见血,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成熟作品,也是这个时代极需要的诚实作品。
首支推荐单曲美丽岛,是他近年在纽约时回视故乡的心情,歌词中“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极其深痛的表达对故乡事的感情与忧虑。音乐中运用了台湾传统弹唱的感情,也展现他作品中特有的恢宏格局。气势磅礡,唯罗大佑可以。当他评价两极,许多行动为人不解之时,透过音乐,我们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及做为一个历史性创作歌者的使命,我们彷佛听见他在问:
美丽岛甚么时候可以再美丽呢?
罗大佑独立发行,如需任何信息,请洽
Elsa +886 917617092,或 lsahchuang@yahoo.com
总经销:典选音乐 jack.wfc@msa.hinet.net
--------------------------------------------------------------------------------
美丽岛 词曲编曲:罗大佑
沉浮海陆间
出没入夕阳底
放眼人世啊
何时才变成妳
轮回于有无中
翻尽了悲和喜
风雨美丽岛
爱恨随痴人迷
沧海遗珠啊
目光何烈如炬
故土梦里追
归乡共飘泊去
来往有无情天
飞奔入一零里
多情美丽岛
真心换虚拟意
离别黄昏后
相会在断层底
泪眼美丽岛
为君生为尔泣
尘土本无边
光阴在倒流起
生死美丽岛
最后的压轴戏
沧海遗珠啊
目光何烈如炬
故土梦里追
归乡共飘泊去
往来离合间
渐露出阴阳脸
多情美丽岛
真心换虚拟意
沧海遗珠啊
目光何烈如炬
故土梦里追
归乡共飘泊去
2004年10月14日
Monday, September 27, 2004
歌手罗大佑助威台北民众反军购游行

2004-09-27 10:40
由台湾“反6108亿军购大联盟”和“民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的民间反军购大游行,今天下午到晚上在台北举行。
下午2时,天空阴云密布,时雨时晴。来自岛内各地的数万民众手举写有“反军购、救台湾”等标语,不断陆续来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前集合。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无党籍“立委”陈
文茜以及台湾本土作家陈映真、著名导演侯孝贤等知名人士,也来到集合地点参加游行活动。据主办单位之一的“民主行动联盟”负责人表示,两岸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我们的诉求就是反军购,增加民生预算,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提醒台湾民众关心、了解这个军购特别预算案,不要让台湾当局将台湾经济搞垮。
数万人的游行队伍傍晚5时半聚集到终点凯达格兰大道,并举办了一场名为“爱与和平音乐祈祷晚会”。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著名歌手罗大佑、著名作家李敖等先后登场,发表演讲、演唱,台湾四大宗教团体为晚会进行了和平祈祷。
《未来的主人翁》
真正受过伤的人,才知道疤痕也有生命。真正为大众创作过的人,才知道那是如何难以攀登的山岭。真正爱过、关怀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管道通往人性。因此,我想那些一心想掌握别人的人,才终于会了解他们自己原来也逃离不了那个摆布他的命运。
久违了,朋友。虽然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够好,但起码我知道我进步在那里,因为我清楚我有没有尽力去做,所以我依然不会塞一首不痛不痒的歌在你手里,你会了解的。而我也知道下一步我要怎么走。
(起码我还是诚实的)
至于那些用纯粹他们个人想要的看法来塑造我,然后传播给大众的媒体参与者,或是爬到高不可攀的角度来审阅批判我的作品的人,我是永远不会对他们提出任何解释的。因为,我太清楚他们能付出多少、做出多少成绩。而我有几两,他们有几斤,天平在你手里,只有你有资格去秤!
(唉!我怎么竟像发起牢骚了?)
酱缸里传来一股文驺驺的浓重酸气,我们没有时间去理会它了,该走的路还很长、很坎坷,这个世界仍然大得我们看不清离我们最近的地平线。开阔我们的心胸视野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后来的人更好走。否则,三十年风水再转以后,我们可别再听到我们曾经抬头问的那一句话:“这一大段时间,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而方法可能很简单,“只要你抛开一些面子问题”。
(民国七十二年八月廿五日)

民国七十二年
甲子循环七十二变
该来的已长成新绿 该去的在声嘶力竭中逐个凋零归根落地
阴阳五行的玄机中,没有所谓面子问题
科学进化的理论中,只透露谁将被淘汰的讯息
一股隐然凝重的情绪,慢性地浸入我们身体
渗入举杯狂欢的热情里 渗入誓死不移的矫情里
渗入飞来飞去的欢呼里 渗入飘来飘去的孤独里
因而有人在恶夜中挥洒膨胀的热血枪杀歌手
让拾荒的老人在清晨捡取满街隔宿的人性污垢
是个什么样的怒吼 远处传来无声无息的颤抖
是个什么样的哀愁
大家轮流扮演看似庄严的小丑
未来的主人将成翁
飘来飘去的将成风
在气流善变的晴雨之间
照张隐于苦涩的笑脸相片
将藏着重重心事的胶卷
放在熟睡的孩子身边
也许会有那么一天
告诉他们那曾经是
善变的民国七十二年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花了九个月才录制完成,《之乎者也》的成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和期许,使罗大佑在这段时间遭到了极大的压力。“这其实是最惨痛的一张唱片,碰到的挫折,失败的感觉是最多的”。罗大佑自己说《未来的主人翁》从头到尾弥漫着一种抑郁苍凉的情绪。相信和作者当时内在面临的矛盾,以及外界充满无力感的时代气氛都有关系。
“一定是第二张唱片最难做。因为第一张你可以慢慢做,完全没有前面的负担,所有前面的年轻生命的累积都可以放在第一张。如果第一张不幸成功,人家会要求第二张也成功,而且要变……又要有成长,又要有磨练,又要有新的东西,新的看法,新的音乐方向,然后在音乐上必须诚实,因为新的方向必须是来自你自己人生观,音乐观的彻底改变”,罗大佑这番话替《未来的主人翁》里面的种种改变做了最好的注释。当这张唱片终于问世,我们发现这是一张比《之乎者也》更深沉复杂的作品;也证明罗大佑的才情与实力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像。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之乎者也》时而还能嗅出的些许生涩莽撞之气,在这张专辑里被一种更醇厚,更凝练的声音取代,划时代的制作水准使整张唱片的面目十分统整,也更精确有力地传达了歌词中沉重无比的信息。在那个MIDI尚未面世的时代,《未来的主人翁》丰富、深遂、张力十足的音场至今听来仍然令人赞叹,不仅领先当时所有台湾的流行音乐作品,即使摆在全世界的标准来看也未必逊色。无论《亚细亚的孤儿》动用儿童合唱团,军用大小鼓和送葬用的唢呐交替出的慑人的气势,还是《爱的箴言》一架钢琴自弹自唱营造出来的空间感,都证明罗大佑在处理声音元素的功力上愈显成熟。甚至在唱腔和咬字上,他也有长足的进步;令人血脉膨胀的摇滚乐和叫人黯然心碎的抒情曲同时并存,收尾的《稻草人》不仅让我们见识到超凡的编曲功力,也是罗大佑唱得最精彩的歌之一。
“说到歌词,《未来的主人翁》实在给我们太多太多震撼与感动,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说清楚的。光凭《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这三首分别献给台湾的历史、现代与未来的巨作,便足以让这张专辑名列史册;再看看《爱的箴言》、《盲聋》,更今人不能不对罗大佑处理诗语言的功力大表叹服。《亚细亚的孤儿》甚至被收录在前卫出版的年度诗选中,显示这张专辑的意义已经有某方面远远超出流行音乐的范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数年轻人的深层意识,改变了许多人的思考方式,对大时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未来的主人翁》是一张几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经典之作,不仅替已呈巅峰状态的罗大佑留下完整的见证,也绝对是台湾近数十年来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
佑派俱乐部,为大家服务!
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在成长了。因此,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
我们的音乐成长得很慢:“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是不是大家都得想一想。处处防范,胸襟狭窄的执行者,就像坐在角落一边摔玩具发脾气一边啼哭的小孩子 ,谁也无能为力。
该感谢的人太多了,但我知道不用一一列出,因为他们知道我衷 心的感谢,虽然我不善于表达。但我必须谈到我的父母,他们为 我的叛逆承受的太多太多了。当然,还有向我们预示“凡走过的 ,必留下足迹,凡努力过的,必将收获”的那一位。(1982年4月)

专辑简介:
这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也是他把从事歌曲创作六、七年以来累积的一切反复咀嚼之后,贯注全力提炼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仅仅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已经有着极高的完成度和收放自如的成熟火候,这与前期制作耗费的可观时间,以及他自己在替别人写歌,制作专辑时累积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唱针落下,你第一个听到的声音就是《鹿港小镇》,石破天惊的电吉他前奏,这是我们聆听台湾流行音乐所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声音。它是道道地地的摇滚乐:大鼓小鼓、电吉他、木吉他、贝斯和键盘共同织出生动,厚实的音场,连罗大佑粗哑的声喉和不符合标准的咬字,都在这种粗犷的音场中显得恰如其份。 《之乎者也》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创造出这种蕴涵着饱满能量和炽热情绪的“声音”,利用摇滚的形式来传递歌词中极富“现代感”的信息,若说七十年代的民歌运动是以木吉他为主的民谣曲式来进行流行音乐革命,那么《之乎者也》就是用纯正的摇滚乐踢开了另一扇大门,只身替台湾乐坛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乐种。《之乎者也》的魔鬼曲式,《乡愁四韵》细腻精致的木吉他编曲,《将进酒》和《摇篮曲》浓郁的钢琴音色,《错误》在抒情曲中途嵌入摇滚段落的尝试,都在当时让我们看到台湾流行音乐的无数可能性。 最受注意的当然还是它的歌词,我们听到了小镇青年在大都市求生换来的幻灭;听到了对教育,文化,代沟,以及流行歌曲本身的讽刺;也听到了关于家国历史以及昨日恋情的纠葛情怀。《恋曲1980》完全翻转了传统情歌的写法,看似潇洒,其实几近残酷;《童年》则生动地唱出了那一辈孩子们共同拥有的特殊回忆;《光阴的故事》以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凭悼过往青春,拼贴出一幅动人的图像,这些都是从来没有人写过的。这张专辑的十首歌各自有不同的主题,也替流行音乐和现实社会结合的可能性做了一次漂亮的示范。由于罗大佑用的都是“活的语言”,使这些作品不但过耳难忘,而且意象缠绵,充满了诗的口感。原本十分个人化的经验,就这么通过音乐获得了无数人的共鸣。 即使摆在今天的唱片市场来看,《之乎者也》仍然具备成为经典的资格。过去十几年来问世的唱片何止千万,但无论在旋律与编曲的原创性,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密合度,或是对整个大时代的影响力方面,能和《之乎者也》一较长短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这张唱片上市不久便卖掉十四万张,在八十年代初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台北不是我的家”唱遍大街小巷,横扫整个时代,“黑色旋风”就此开始。